中國之所以沒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學殿堂的思想上的原因

時間:2018-03-13 編輯整理:陳編輯 來源:早發(fā)表網

摘要:  一提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四大發(fā)明”,其實不止如此,中國的古人在農學、醫(yī)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都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但是,很多的科技成就更加傾向于應用層面,關于系統(tǒng)理論的編著卻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撇開機械的分析而徑直要求把握道體之大全。這或許就是中國之所以沒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學殿堂的思想上的原因了。

一提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四大發(fā)明”,其實不止如此,中國的古人在農學、醫(yī)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都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但是,很多的科技成就更加傾向于應用層面,關于系統(tǒng)理論的編著卻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撇開機械的分析而徑直要求把握道體之大全。這或許就是中國之所以沒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學殿堂的思想上的原因了。

到了文藝復興以后,當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學體系時,中國的科學相形之下卻日益落后了,并且直到19世紀中葉仍對西方17世紀已經確立的近代科學體系茫然無知。這是為什么?

                                             

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fā)展首先必須和某個社會階級的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個階級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學。這一條件正是西歐上升中的并且不久就取得統(tǒng)治權的市民階級所具備、而為其他國家歷史上的一切階級所不具備的。在當時中國歷史上,并沒有出現這樣的社會階級,而且整個社會也一直無法突破等級觀念和體制的束縛。

與此相關,近代科學得以誕生和發(fā)展的另一條件是,科學必須受到現存政治社會體制的尊重和鼓勵,亦即現存的政治社會體制必須能夠把大量的聰明才智吸引到科學事業(yè)上來。文藝復興后西歐各種學會和學院的建立與發(fā)展蔚然成風,這極大地促進了近代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但這種條件在當時中國并不存在。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一個知識分子的出路,他的地位、榮譽和價值,并不是和知識聯系在一起的。直到近代為止,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并不需要本身具有獨立價值的科學知識,人們的聰明才智也還不可能被引向科學研究之路。中國的社會條件還遠遠沒有成熟到足以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得以誕生和發(fā)展的地步。

導致近代科學誕生于西方而非中國的原因,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雙方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與中國相比,西方思想大抵上更多是屬主智主義的。中國思想的傳統(tǒng),其主流是主德而非主智的,知識從來就是附屬于德行,為德行服務的,它本身并沒有獨立的價值,所以追求真理在中國首先而且主要地就不是指獲得知識,而是指履行道德義務。這樣也就決定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知識或真理本身也沒有獨立的內在價值:我們不能(或不應該)為知識而追求知識,只能為盡人倫而求知識。中西方思想的對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主德與主智的對比,是道德與知識的對比,亦即倫理與科學的對比。與此相關的一個最值得矚目的歷史事實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既沒有西方古代的原子論,也沒有西方近代的機械論。而這兩者一脈相承,對近代科學與科學思維方式的發(fā)展,構成為一個最基本、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大體來說,中國思想家們大多習慣于把個體納入總體之下和之中加以考察,他們的世界觀從來都是整體主義的和有機主義的,而非原子論式的或機械主義的。未來科學思想的發(fā)展若如李約瑟博士所云,將是從機械的、分析的軌道轉到有機的、綜合的軌道上來,那么,中國古代思維方式和智慧肯定將對此作出重大貢獻。不過,機械的、分析的思維方式畢竟仍是近代科學不可或缺而又不可逾越的第一步?!爸R無跳躍”很可能是確切的、普遍的規(guī)律,畢竟是先要進行孤立的分析,然后才有總體的綜合。

所以這種撇開機械的分析而徑直要求把握道體之大全的思維方式,就是中國之所以沒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學殿堂的思想上的原因。

 

本網站部分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網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權問題, 請您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及時妥善處理。

職稱
論文

期刊
發(fā)表

加急
見刊

寫作
咨詢

課題
專答

編輯
顧問

關注
我們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