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

時間:2018-10-26 編輯整理:李金 來源:早發(fā)表網(wǎng)

摘要:在相當長時間內(nèi),圍繞“實踐”概念來解讀馬克思實踐哲學義理是一種常態(tài)。近年,這種用理論哲學范式詮釋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研究模式也招來了一些反對聲音。反對者主張以“怎樣做”為切入點,引導研究視域從“實踐之外”轉(zhuǎn)向“實踐之內(nèi)”,特別注重對實踐意識進行研究??梢灶A見,拒斥理論哲學范式將成為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的大勢所趨,不過,在汲取西方實踐哲學的理論資源來豐富馬克思實踐哲學過程中如何杜絕新一輪的“以西解馬”,同樣值得警惕和深思。

關(guān)鍵詞:實踐哲學;實踐意識;理論哲學

一、主流模式:圍繞“實踐”概念的界定展開研究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所謂的“實踐哲學”,顧名思義就是以“實踐”為主題進行哲學研究的理論。張汝倫教授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無論多么繁復,實踐哲學始終圍繞著‘實踐一行為’概念,始終把人的‘實踐一行為’問題作為其根本問題是毫無疑問的?!眓,理解實踐概念是把握實踐哲學本質(zhì)的前提,這種觀點迄今為止仍在我國學界占據(jù)主導地位,從而也使“對實踐理解”的研究路徑成為我國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皩嵺`理解”研究路徑就是通過對“實踐”概念的解讀去闡發(fā)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原意,努力構(gòu)建一種對現(xiàn)實實踐活動具有普遍解釋力的理論體系。這種研究路徑從一開始就把馬克思實踐哲學置于“元實踐哲學”層面,從而與現(xiàn)代西方實踐哲學形成鮮明的對照。當然,這種研究路徑最受人詬病的地方也在于馬克思實踐哲學含義完全依仗“實踐”概念含義的澄明。

由于“實踐”是一個表征活動樣式總體性的范疇,對它做不同維度或不同視角的理解,也就必然會導致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性質(zhì)的多樣性理解。因此,“馬克思實踐哲學”術(shù)語本身還是一個有待辨明的東西。我們承認,只要視角合理,相應視角下的結(jié)論都具有相對合理性。不過,從它們相互之間的辯駁和詰難可以看出,各種理解模式并不完全合理也是事實。很多學者對各種理解模式進行過系統(tǒng)歸納和評論,其中要數(shù)喬瑞金和王濤兩人合著的《多維視域下的實踐哲學研究》概括得最為全面,評價也較為中肯。作者試圖從“實踐的認識論維度”“實踐的本體論維度”“實踐的生存論維度”“實踐的總體性維度”“實踐的交往論維度”“實踐的技術(shù)論維度”但,六個維度解讀實踐哲學。他們認為,“實踐的認識論維度”(實踐思維論)把實踐理解為一種哲學思維方式,仍然沒有擺脫“認識論哲學”(企圖解釋世界)范疇的束縛;“實踐的本體論維度”(實踐本體論,“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盡管把實踐理解為一種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元對立、具有活動意義的本體,但仍然還在“實踐到底是屬于物質(zhì),抑或是精神”問題之間搖擺;生存實踐論秉持的“實踐的生存論維度”在力圖使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的同時,卻抹平了革命實踐與生存實踐之間的差別,進而消解了“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維度;人類學實踐論堅持的“實踐的總體性維度”雖然兼顧了“人的生存’’和“人的解放”問題,但仍舊回答不了“實踐究竟是什么”的追問;而交往實踐論的“實踐的交往論維度”作為否定“形而上學”的積極嘗試,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說明。當然,作者提出“實踐的技術(shù)論維度”(技術(shù)實踐論)在力圖契合馬克思“改造世界”任務之時,也同時遮蔽了哲學理論本身所具有的超驗的維度??傮w說來,對實踐概念“多樣性理解”現(xiàn)象背后,無一例外地隱藏著“還原性理解”這一理論哲學的典型特征。這不僅說明用理論把握實踐始終是有限的.而且說明中國語境下的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仍然深受理論哲學范式的束縛。

二、反對觀點:“怎樣做”才是實踐哲學的根本性問題

“實踐”概念去詮釋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各種進路不一而足,自然遭到一些學者(本文把這些人稱為“反對者”,下同)的強烈批判。一些反對者明確把這種哲學研究路徑視為理論哲學的“變種”,加以徹底拒斥,因為在他們看來,它們“忽視了實踐的根本特性——做,遮蔽了實踐的最本質(zhì)問題——應該怎樣做””。也有反對者更是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更為激進的消除一切主義話語模式的“后實踐哲學”主張,其特點是“主義話語模式的淡化與謹慎和問題意識的覺醒”。大多數(shù)反對者則力圖揭示主流理解模式有所偏頗的癥結(jié)所在。王南浞教授就明確指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guān)系只有兩種可能的排列方式,我們由此便可能分辨出兩種對立的最為基本的哲學觀念或哲學理路來:一種可稱之為實踐哲學理路,另一種則為理論哲學理路””,。對實踐哲學的理解只能在與理論哲學的辯證關(guān)系之中闡明,目前國內(nèi)對于實踐哲學理解要么是庸俗的,要么沒有擺脫理論哲學理路——把“實踐”理解為“準本體”的范疇,這都是理論理性構(gòu)思的結(jié)果,都沒有擺脫“解釋世界”的模式。持類似觀點的學者主張把“理論與實踐的關(guān)系問題”作為實踐哲學的根本問題。在他們看來,既然理論哲學對理論活動的推崇和對實踐活動的貶抑是一種虛假的觀念,那么實踐哲學就是要將二者這種關(guān)系顛倒過來。不過,王南浞教授也洞察到了這種觀點可能導致的一些錯誤傾向:實踐對于理論的決定作用,并不意味著此問題只要簡單地將二者的優(yōu)位順序顛倒一下,就會自動地獲得一種合理的解決,那種在存在論層面承認實踐是第一性的人類活動,在方法論層面卻不承認“理論活動的有限性”,同樣會導致一種“思辨的實踐哲學”。鑒于此,他針對性地提出了“現(xiàn)實的實踐哲學”概念,“如果我們把理論哲學或形而上學的方法稱之為一種思辨的方法的話,那么,受這種方法支配而從事實踐哲學的研究,便可稱之為一種思辨的實踐哲學。而與之相對立,在方法論上堅持理論的有限性、堅持理論為現(xiàn)實生活世界之構(gòu)成部分的實踐哲學研究便可稱之為一種現(xiàn)實的實踐哲學。毋庸置疑,反對者的各種觀點對于打破理論哲學主流思維定式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fā)意義,進一步擴展了實踐哲學研究視域。

三、最新動向:對“實踐意識”進行專門研究

近年,對“實踐”分析由“外”轉(zhuǎn)向“內(nèi)”的趨勢較為明顯。在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的前期,我們更習慣于直觀或凝視實踐,亦即主要關(guān)注實踐中能夠被看得見的某些方面。具體來說,就是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關(guān)于實踐活動的構(gòu)成要素和基本結(jié)構(gòu),形成“三要素說”“四要素說”和“五要素說”等;二是關(guān)于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辨析出“創(chuàng)造性實踐”和“重復性實踐”、“對象化實踐”和“非對象化實踐”、“個體實踐”與“群體實踐”、“勞動實踐”與“交往性實踐”等多對概念;三是關(guān)于實踐活動的運行機制、動態(tài)模型、實踐標志等問題。不可否認,這種對“實踐”的外在分析,事實上并不能引申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力圖改造世界”的理論意蘊。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狀況呢?徐長福教授在《實踐哲學的若干進路及其問題》中的評論可謂切中肯綮。他指出,實踐不是一個單質(zhì)性的范疇,而是一個問題叢集。這個問題叢集不僅包括各種各樣的“w問題”,諸如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時間、實踐地點、實踐原因等,而且實踐還包括其特有的“H問題”亦即“怎樣做”。的確如此,實踐哲學作為一種哲學理論,不得不研究“是”的問題;但作為一種有助于實踐的哲學,更應該把“應該怎樣做”的問題擺在中心位置。

如果說實踐哲學的研究主題是“應該怎么做”,那么它的研究對象盡管是“實踐”(行為、行動或做),但其核心概念就不會是“實踐”,而是實踐活動所趨向的“善”理念(一般說來,“善”是倫理哲學的專用核心術(shù)語,它在經(jīng)濟哲學中可稱為“科學發(fā)展”或“效率”,在政治哲學中可稱為“公平”或“正義”,在社會哲學中可稱為“和諧”)。為此,實踐哲學研究必須通過不斷“審度”人類過往實踐活動的利弊得失而致力于未來行動方案的改造、改善或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哲學本身蘊含著“知行統(tǒng)一”或“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根本要求。我們可知:理論本身不會做,“做”必須由人來發(fā)動和操作,所以實踐哲學要達成目的必須通過人的身體,尤其是把人的意識作為中介才可能實現(xiàn)。換句話說,人、人的意識,尤其是與實踐活動有關(guān)的“實踐意識”,就應該是實踐哲學研究的主要領(lǐng)域之一。任何行為都是在自我意識支配下發(fā)生的客觀事實,無論這種意識是“顯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甚至是“無意識”的。我們把這種“已發(fā)”且“必然發(fā)之于行為”的意識稱為“實踐意識”。在對問題的意向性解決之中,實踐意識不僅與對應的行為構(gòu)成必然性的邏輯關(guān)系,而且也為后者提供理由依據(jù)和內(nèi)驅(qū)力。意識對于實踐具有非常獨特的意義,實踐哲學不能對此無動于衷。我國學者薛華早在1998年就對現(xiàn)代哲學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做出如下概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對人的自我理解,對人的意識發(fā)展的研究開始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馬克思主義到存在哲學,從解釋學到現(xiàn)象學,都致力于說明和揭示意識的發(fā)展”。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唯物史觀的這個核心命題不僅科學揭示了社會意識產(chǎn)生的根源,同時也昭示著馬克思哲學深深涉入實踐哲學的語境之中。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接下來的中心任務就應該著力研究與實踐活動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實踐意識”的構(gòu)成要素、產(chǎn)生機制或運行程序,以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能夠更好地被傳播,以便具有實踐智慧性質(zhì)的行動方案能夠合乎情理地被制定。或許是囿于“意識哲學”的忌諱,我國學界一直不注重意識研究。其實,對階級意識亦即是革命實踐意識的形成機制的研究,恰恰是馬克思實踐哲學最具特色的方面。法蘭克福學派就是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澆灌出蔚為大觀的文化批判理論。當今的“新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放棄這一視角,他們從微觀層面研究政治意識的成因與變化的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鑒。不得不提,現(xiàn)代實踐哲學都是在重新解釋“意識”這個地基上發(fā)展起來的。對意識本性的深入研究又使它們在不同程度,從不同路徑通往了人類行為的根基(如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內(nèi)在力量(如意志哲學或生命哲學)、規(guī)則(如邏輯實證哲學和解釋學)、途徑(如日常語言分析哲學)、動機(如精神分析哲學)、評估系統(tǒng)(如實用主義哲學)等。以意識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并不一定都是意識哲學(它以意識的存在為前提),它們反而是在為意識“祛魅”的過程中為實踐哲學出場開辟了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踐意識是人性的最本真意識的涌現(xiàn),所以“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能夠回避提出一個有關(guān)人類本性的理論即馬克思所說的類本質(zhì),也就是說人類內(nèi)在潛能的理論,這樣的一種理論對于理解解放了的社會之性質(zhì)及其可能性,是不可或缺的”。反對者從主流研究路徑的困頓之中逐漸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研究重心已由對“實踐的顯性部分”的直觀逐漸轉(zhuǎn)向?qū)Α皩嵺`的隱性部分”的剖析。如此,從“實踐意識”視角研究實踐哲學的著作逐年上升,“實踐理性”一詞也成為實踐哲學研究中的一個新銳術(shù)語。歐陽康教授在《實踐哲學的反思與構(gòu)建》中指出,“在宏觀的層面上,要開展對于實踐哲學的總體性研究,從各種角度展開對于實踐問題的多樣化研究”,“為了把實踐哲學問題研究真正引向深入,還必須開展各種相關(guān)問題的專門研究”。

四、基本趨勢:拒斥理論哲學范式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演進過程,我們可以做如下線條勾廓:“真理標準大討論”逐漸把實踐概念從認識論范疇之中剝離出來,賦予了它“元語言”的意義,并直接推動了“實踐唯物主義”的確立;而實踐唯物主義把“實踐”作為核心詞去構(gòu)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各種嘗試,事實上并沒有達到克服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的“形而上學殘余”的預期效果,自然也就轉(zhuǎn)向了對先前各種研究范式的全面自省階段,亦即轉(zhuǎn)向?qū)︸R克思的“實踐”概念的真實含義的進一步追問階段,并由此慢慢涉人“廣義的實踐哲學研究”語境之中。所謂的“廣義的實踐哲學研究”,包括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中國古典實踐哲學研究和西方實踐哲學研究。不難看出,中國語境下的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有自己獨特的發(fā)生背景和演變邏輯。從這一獨特的境遇放眼望去,我們將會看到什么呢?

從發(fā)生學來看,不同于現(xiàn)代西方實踐哲學主要緣起于西方(實踐)哲學思想的自然進化,中國實踐哲學更大程度上是通過外因作用而“登堂入室”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話語之中——“西方哲學學科中的實踐哲學話語”強勢介入那是后來的事情。即是說,馬克思實踐哲學之所以發(fā)生,彰顯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實踐維度,而不是其理論維度。換句話講,它只是用極其隱晦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理論訴求:要求消解先前哲學教科書只求自圓其說和一味自我標榜的傳統(tǒng)——這是理論哲學的顯著標志。不可否認,馬克思實踐哲學這種現(xiàn)實性要求在無意間“撬動”理論哲學根基的同時,也巧妙地規(guī)定了哲學理論應該關(guān)注的“新內(nèi)容”:理論聯(lián)系實踐(或者說“知行統(tǒng)一”)?!袄碚撀?lián)系實踐”意味著理論與實踐并無邏輯同一性,從“是’’理論之中并不能合乎邏輯地推導出“應該怎樣做”的結(jié)論。在西方哲學史上,“休謨疑問”最先揭示了“是”與“應該”的邏輯異質(zhì)性。此后,經(jīng)過現(xiàn)代實證主義者(邏輯分析學家)的猛烈批判,“知”問題與“應該”問題完全離析開來。哈貝馬斯甚至認為,“理論聯(lián)系實踐”主要是針對理論而言的。哈貝馬斯從社會科學史的角度闡釋了理論與實踐的歷史關(guān)系:在人類社會早期并沒有什么理論不理論,然而隨著所謂的文明時代的到來,沒有理論的情況才發(fā)生了變化。不難理解,如果一種理論要聯(lián)系實踐,就必須研究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深入考察“應該怎樣做”的問題,包括方法論維度的“應該”和價值論維度的“應該”。同時,作為一種區(qū)別于純粹研究“是”問題的理論,它自身建構(gòu)還逃不脫“應該怎樣知”的考問。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哲學既內(nèi)在地蘊含著理論哲學的內(nèi)容,又超越了它的固有的界域,從而擔負起具有內(nèi)在沖突的理論旨趣和實踐旨趣的雙重使命。

理論哲學是意識內(nèi)的哲學,又被稱為意識哲學、內(nèi)在性哲學或思辨哲學,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diào)“我思”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通過“我思”不僅可以邏輯演繹出全部知識,甚至可以重新構(gòu)造出整個世界。直白地講,理論哲學是與“閉門造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否定理論哲學就是要求打破意識的內(nèi)在性而面向現(xiàn)實生活世界。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哲學從誕生之初就是實踐哲學,注定要與理論哲學范式徹底決裂。具體來說,這種決裂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最早揭示了意識形成的社會機制,從而開啟了現(xiàn)代哲學對意識研究的先河;二是在戳穿了思辨思維方式的虛偽性的同時,重新把具體實踐思維方式確立為“科學”的思維方式。在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實踐哲學革命實現(xiàn)了“兩級連跳”,因為現(xiàn)代西方實踐哲學的興起標志著西方學者才剛剛意識到第二個方面的內(nèi)容。目前,拒斥理論哲學范式存在的最大難題在于是把實踐哲學理解為理論哲學的“斷裂”,抑或是把它理解為理論哲學的“創(chuàng)生”。兩種理解直接決定著現(xiàn)代實踐哲學研究的兩種不同走向:功利的實踐哲學和辯證的實踐


職稱
論文

期刊
發(fā)表

加急
見刊

寫作
咨詢

課題
專答

編輯
顧問

關(guān)注
我們

返回
頂部